核心提示:
2025年7月7日(农历六月十三)是苏轼在海南书写《渡海帖》925周年纪念日。海南省苏学研究会、海南省新闻界书画家协会策划组织,邀请海南省苏学研究和书法艺术专家学者集中研讨,从多角度分析这一千年名作的时代意义,阐述其在当代人类文明互鉴中的地位和价值。
宋元符三年(1100)六月十三,获旨北归的苏东坡由儋州至澄迈,入住通潮驿。老友赵梦得之子来访,东坡即作书简留别梦得。因其首句为“轼将渡海,宿澄迈”,后世称作《渡海帖》;又因书简最后有“梦得秘校阁下”,又称《致梦得秘校尺牍》或《致梦得秘校书》。行书全卷尺幅略大于今A4纸,传承有续,原件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轼《渡海帖》全貌。陈继儒辑刻《晚香堂苏帖》中国书店1990年5月版。李公羽 翻拍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文修对比东坡海南《渡海帖》与黄州《寒食帖》的书写风格,从中感悟东坡晚年经过大海风涛、居儋困苦之后的书法老熟成就,从用笔的收与放、结字的松与紧、墨色的重与轻等变化,领略东坡书写时的精神状态与情感起伏。他指出,海南的学生要在书法练习时多临习《渡海帖》,从中揣摩书法技艺,领略丰富的情感。
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海口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吴青山认为,《渡海帖》看似无甚布局,句式参差,字距错落,但正因此充分体现了东坡晚年书法毫无滞碍、任凭自在、行书如水,一泻而至、由行而草、了无拘束的风格特点。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李公羽现场展示所藏《晚香堂苏帖》《中国书法全集》中所收《渡海帖》拓片,介绍此帖内容及行踪。他说,此帖不见于各类东坡文集、宋史宋志,历代鲜为人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中国书道全集》收入《渡海帖》,后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典藏《宋四家小品》之珍品,编选入《故宫法书》。近年《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馆珍藏书画》等再次推出,此帖真正走出深宫秘室。李公羽介绍了苏东坡好友赵梦得冒着政治风险为东坡“致中州家问”,传递书信和物品,东坡登陆澄迈,即前往赵家专致谢礼的感人故事。三年之后东坡北归时会见梦得之子,亲书便函以转达问候与祝福,写就《渡海帖》。
李公羽现场展示《晚香堂苏帖》中所收录的《渡海帖》拓片。
李公羽从艺术特征(美学)、历史特征、文明特征、通识特征、人文特征和地域特征等方面深刻分析《渡海帖》的历史意义。他指出,《渡海帖》的内容饱含着人文关怀、友善往来的人类文明美德:一方面是赵梦得的千里奔走、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仗义担当,一方面是苏东坡的知恩图报、友爱关怀、善良体贴、重情重义。这些人类共同认可并传承的文明美德,是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而且具有跨越时空、超越国界的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
免责说明: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温馨提示: 所有内容资料仅供点评与参考。网友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Copyright © 2021-2025 www.aoyou0898.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唯我遨游1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为非营利性网站,部分图片或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果无意中对您的权益构成了侵犯,我们深表歉意,请来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
版权所有 唯我遨游1 ( 琼ICP备11001216号-2)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1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