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唯我遨游1!
海南自由贸易港大讲坛‖柴晓明:道德经与文化自信
来源:[海拔新闻] 时间:2025-06-30 19:40:33 责任编辑:admin 关注:22

核心提示:

6月29日上午,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海南省委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指导,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大讲坛2025年第8讲(总第560讲)在省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开讲。《〈道德经〉三味——做人做事做管理》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签约作家,中华老子协会副会长柴晓明作题为《道德经与文化自信》的专题报告,为听众带来一场关于《道德经》的深度解析与实用指导。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古代文学博士吴春秋主持报告会。来自海南文化界、哲学界等社会各界人士现场参加学习,约2万人次通过网络直播观看。

《道德经》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两个半小时的报告会上,柴晓明以其独到的见解和生动的讲解,通过“字句段章篇”五字柴氏“以经解经”阅读法,引导听众掌握《道德经》的10个核心关键词(名、玄、无为、无私、无身、古之道、吾道、吾宝、吾言、信言)。他层层揭开这部古老经典的神秘面纱,不仅帮助听众深入理解《道德经》的文本内涵,更系统阐释了《道德经》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哲学意义与历史地位。报告会特别强调《道德经》中“管理自己,影响他人”的智慧理念,鼓励听众将经典思想转化为个人修养的准则与工作实践的指导。

报告会伊始,柴晓明便以一句“《道德经》是一部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伟大著作。但是,真正认真阅读并读懂的人并不多,知道《道德经》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的人就更少”作为开场白,瞬间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他指出,《道德经》不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多义词,它分为狭义、中义和广义三种。”柴晓明解释道,“狭义的文化指的是识字,中义的文化指的是知识,而广义的文化则是与人相关的存在集合,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我们要从广义文化的角度,深入探讨《道德经》的文化价值。”

在谈到《道德经》的哲学地位时,柴晓明强调:“哲学是思想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文化的基础和高峰。它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创造的文化产品。而《道德经》,正是一部拥有‘理性思辨’思想体系的哲学著作。”

柴晓明引用大量史料和研究成果。他表示,长期以来,学界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思辨哲学”,甚至质疑中国有没有“哲学”。但通过对《道德经》的深入研究,他发现这部经典不仅拥有完整的“理性思辨”思想体系,而且其逻辑的严谨性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他著作。

《道德经》原作是精心结撰、首尾连贯的哲学书

“《道德经》原文不分章,符合先秦作品不分章的惯例,是一篇符合语法、文法和写作规范的著作。”柴晓明说,“汉朝刘向将其分为81章,但这一分章方式在后世被误认为是原作所固有,导致《道德经》被误解为杂乱无序的语录集。实际上,根据竹简本、帛书本的出土资料,我们可以证明《道德经》原作是精心结撰、首尾连贯的哲学书。”

柴晓明详细介绍《道德经》的文本体例和章段结构。他表示,自己参与的研究团队在不改变81章本《道德经》字数和字序的情况下,根据文本内容、结构特点及章段完整性和单一性原则,重新章句为四部八篇的柴晓明本《道德经》,恢复了《道德经》符合文法、语法要求和写作规范的著作原貌。

“这一版本不仅解决了《道德经》成书至今两千余年的历史悬案,而且证明了《道德经》拥有逻辑严谨的‘理性思辨’思维体系。”柴晓明自豪地说,“它系统论述了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到将哲学应用于社会实践的四个阶段重大命题,是娴熟应用语言和逻辑,系统论述哲学问题的‘哲学’著作。”

报告会上,柴晓明还深入剖析《道德经》的文本内容。他指出,《道德经》系统地讲述了定义概念的方法论、认识世界的方法论、服务社会的方法论、人生观、使命与奉献精神、前人的治理经验、治理体系以及对“吾道”的总结等十个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构成《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也体现了《道德经》深刻的哲学智慧。

“比如,《道德经》开篇就展示了‘语言即世界’的魅力,通过定义概念的方法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所有文字符号都可以通过定义的方法赋予新的字义和词义。”柴晓明表示,“这种定义概念的方法是构建‘理性思辨’思维体系不可或缺的环节。”

《道德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观“相契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这种契合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和桥梁。而《道德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观‘相契合’,正是这一契合性的具体体现。”柴晓明在谈到《道德经》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点时指出。

柴晓明引用《道德经》中的多段原文,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他表示,《道德经》中的“道冲而用之又弗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等论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矛盾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高度契合”;而“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等论述,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高度契合”。

“这种三观契合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柴晓明强调,“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道德经》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报告会上,柴晓明还探讨了《道德经》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他指出,《道德经》不仅是中国人的“元文化”,是融入中国人血液和骨髓中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道德经》塑造了中国人的文化性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道德经》中的许多语句、观点和思想被广泛使用,至今仍然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柴晓明举例说,“比如‘天长地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功遂身退’等金句,都是《道德经》智慧的结晶。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和人生哲学,也适用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

柴晓明还指出,《道德经》在全世界文明体系中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道德经》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见到最早的“思辨哲学”著作之一,早于西方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一百余年。同时,《道德经》还是迄今为止人类能够见到最早的将哲学应用于国家治理的“领导哲学”著作之一,早于将哲学应用于具体的社会现实研究第一人马克思的著作2000余年。

“这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文化价值与历史地位,使得《道德经》成为人类文明的里程碑。”柴晓明表示,《道德经》不仅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报告会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报告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他们对《道德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激发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感。大家认识到,《道德经》作为文化瑰宝,对当代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积极汲取《道德经》中的哲学智慧与管理精髓,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贡献力量,并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建设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

据悉,为方便大家学习,报告会视频在后期制作完成后,将在海南广播电视总台海南自贸频道、“海南社科”微信公众号、“省干部在线学习中心(网)”等线上渠道联动播出,敬请关注。

免责说明:  文章由网友分享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进行删除。
我要评论
0 条评论信息,查看评论信息

不填则为匿名